9月19日,《学习时报》刊发校(院)理论文章《紧扣中心工作 为党育才为党献策——厦门市委党校全面推进教研咨一体化建设》,介绍市委党校教研咨一体化建设的创新做法。
全文如下:
紧扣中心工作 为党育才为党献策
——厦门市委党校全面推进教研咨一体化建设
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,厦门市委党校以“教学出题目、科研做文章、成果进课堂、咨政进决策”为主线,坚持系统观念推进教研咨一体化建设,探索形成了一条目标明确、机制健全、成效显著的实践路径。2024年12月,被授予“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宣传基地”称号。
强化顶层设计,构建协同推进工作格局。将教研咨一体化作为校(院)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工程,通过“制度引领、责任压实、机制创新”三位一体推进整体布局。制度引领明方向。制定《厦门市委党校(行政学院)推进教研咨一体化的实施意见》和《教研咨一体化工作指引》《教研咨一体化三年工作方案》等文件,明确“工作流程、分工明细、量化目标”三级框架。教研部和教师分别制定“规定动作+自选动作”的三年行动方案,覆盖课程开发、课题研究、学术论文、决策咨询等核心任务,确保方向不偏、路径清晰。责任压实聚合力。建立“常务副校(院)长审定方案、分管校领导督进度、职能部门抓落实”的责任链条。常务副校(院)长牵头审定教研部和教师的《教研咨一体化三年工作方案》。分管教学、科研的副校(院)长统筹制定年度工作要点,教研部组织教师申报学术方向并督查实施,教务处提出“三题合一”选题,科研与决策咨询处推动工作落实,组织人事处修订考核激励制度,形成“全校一盘棋”的协同机制。机制创新提效能。推行“两化三单”工作法,紧盯学术方向报备、基本课程招标等7类任务,明确具体任务指标,确保各项工作“落地有声”,确保《实施意见》转化为可操作、可量化的具体任务。同时,在教学专题开发、科研项目立项和决策咨询选题之间构建相互关联、相互促进的工作链条。
聚焦教学需求,推动科研成果反哺课堂。坚持“以教带研、以研促教”,通过课程开发与科研项目深度融合,形成特色鲜明又极具学术含量和实践价值的教学矩阵。“三题合一”破题。每年设立3—5个校(院)级教研咨一体化重点委托项目,要求结项时提交“1篇1.5万字研究报告+1门主体班专题课程+1篇2000字决策咨询件”,实现“题目从教学中来、成果到教学中去”,构建涵盖理论讲授、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的课程60余门。例如,围绕厦门打造“海丝中央法务区”战略,与市委政法委共建“涉自贸法治教研实践中心”,打造“自贸法治”等专题课程,形成“教学+实训+调研”闭环。精品打磨赋能。制定《校(院)精品课培育行动计划》,建立“科研专家+教学骨干”联合攻关机制,在精品课打磨团队中引入科研力量,集中破解理论和现实问题。例如,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厦门的孕育与实践”系列课程开发中,依托“主课题+10个子课题”20万字研究成果,通过集体备课、专家评审,形成“理论渊源+基本内容+厦门实践”的教学框架,相关课程获全国社会主义学院系统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,“筼筜湖综合治理的启示”案例课程首次进入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主体班教学。课程招标创新。以教研咨一体化项目方式招标开发理论教育、党性教育、履职能力等单元基本课程25门,按校级课题标准资助经费,要求提交研究报告和教学专题“双成果”。2025年第一批8个案例式、6个讲授式课题中,4门案例课、5门讲授课通过验收。
立足实践需要,推动成果转化服务决策。紧扣市委中心工作,以“问题导向、应用导向”为科研咨政发力点,推动科研成果从“理论端”到“决策端”的转化。锚定科研主攻方向。瞄准实际部门需要,组织教研部和教师报备学科方向和个人学术方向,确保科研与党校特色学科、实际部门需求同频共振。2025年立项课题中69.6%与市重点工作相关;教师个人学术方向与学科建设匹配度达100%,成果关联性显著提升。注重咨政实际效果。遵循“小切口、深思考、可操作”的要求,将决策咨询件提交及批示情况纳入教师考核重要参考指标,要求教研咨一体化项目必须产出决策咨询成果。近3年,教师主持或参与提交决策咨询件65件,32件获得副省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,并转化为相关部门工作举措。《关于深化我省海域环境综合治理机制改革的调研与思考》获得福建省政协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。突出平台协同联动。以获评“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宣传基地”为契机,将宣传基地建设与党校智库平台建设一体筹划、一体推进,先后与相关部门联合设立10余个“研究中心”“实践中心”等研究协作平台,构建覆盖生态、法治、经济等多领域的研究网络。全方位开展《1985年——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》专题研究,首批4个子课题全面结项,第二批8个子课题初步形成10余万字研究成果,始终与市委中心工作同频共振。
完善激励机制,厚植一体化发展根基。坚持“保障到位、激励到位、支撑到位”,为教研咨一体化提供全方位保障。考核激励。修订《教研咨工作量考核制度》,将教学、科研、决策咨询在年终考核中占比提升至60%(教学35%、科研与咨政25%),要求教师年度总结必须专题汇报教研咨一体化成效。细化教学维度和科研咨政维度量化指标,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、绩效奖励直接挂钩。资源支撑。设立教研咨一体化专项经费,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文献馆,收集2000余册文献资料,为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支撑。用好用足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库、安邦智库咨询信息、中国知网等优质资源,自建地方文献(市情台情)专题库等特色资源,丰富资源供给形式。人才赋能。实施“青年教师335培养计划”,通过导师制“传帮带”、中青班跟岗学习、设立党校大讲堂等平台,助力青年教师成长。2023年以来,新录用8名博士教师,专职教师中博士占比超73.3%。25人次入选专家库,14人获省市高层次人才认定,为一体化发展注入新生力量。
站在新起点,厦门市委党校将持续深化教研咨一体化建设,努力打造“教学精品频出、科研成果丰硕、咨政成效显著”的全国一流副省级党校,为服务党和国家大局、助力厦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党校力量。